在消化道癌癥狂飆前,這個操作讓人安心
#早發(fā)現(xiàn)、早診斷、早治療
人們害怕“癌”,但以一名胃癌患者舉例,如果能做到早發(fā)現(xiàn)和早診5年,那么患者的生存率就可以達到95%以上,因此癌癥的早期篩檢、早期治療無疑成為當務之急。
近日,71歲的王奶奶(化名),因上腹部疼痛不適1月余來我院就診,王奶奶曾在2年前做胃鏡查出有胃炎,2年過去了,當胃鏡再次探查時,提示其胃角可見3x2cm大小粘膜粗糙病灶,該病變通過鏡下染色+放大提示接近早癌,即介于有癌和無癌之間,還沒有形成癌細胞,但如不及時處理會逐漸成為進展期癌,可這種扁平狀的病灶不便于用圈套器來直接切除,主刀醫(yī)生謝立群主任,考慮到王奶奶的年齡,充分與家屬溝通相關問題,家屬非常信任謝主任,也對王奶奶的治療非常積極,遂在譽美消化科做了早癌的內鏡粘膜下剝離術(ESD)。
標本離體后,可見4cm大小的潰瘍灶,謝主任用黃金刀和氬氣為其止血后,封閉創(chuàng)口,手術順利結束,整個手術通過胃鏡經(jīng)人體自然腔道到達病灶來操作,不開刀,不受罪。
同期,還有一位64歲的李叔叔(化名),在譽美檢查出了腸部早癌。李叔叔因反酸、燒心10余年,便中帶血2月余來譽美消化科就診,腸鏡提示距肛門60cm升結腸可見一個直徑約6mm大廣基息肉,距肛緣30cm可見一5mm大小扁平息肉,距肛緣10cm可見一2cm大小扁平結節(jié)狀息肉。
提到腸道息肉,一般來說就是腸壁上長出的凸起物,“掐”掉就行了,但是,這種扁平狀的息肉,它們的形態(tài)是一片一片的,匍匐在腸壁上,略微高于腸壁,不易發(fā)現(xiàn)不易切除,謝立群主任遂為患者采用內鏡粘膜下剝離術(ESD),一點點剝離病變,封閉創(chuàng)口,整個過程患者沒受一點罪,做完手術第二天就喝水,第三天就已經(jīng)可以在病區(qū)走路溜達,心情愉悅,恢復良好,順利出院。
看到如此輕松愉快的手術經(jīng)歷,我們幾乎都已經(jīng)忘了,患者面對的疾病,其實是讓人心驚膽戰(zhàn)的“癌癥”,癌癥一旦在人體內發(fā)展起來,狂飆起來,幾乎無法治愈,病人的最后時光大都是在極度的病痛和精神壓力下去世的,而且治療花費很大。而這兩位患者所幸的是,他們發(fā)現(xiàn)較早,是“早癌”。
什么是早癌?
早癌是指局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層的腫瘤,不論有無淋巴結轉移。簡單來說就是腫瘤發(fā)生發(fā)展的萌芽階段,可以不需要外科手術開刀,不需要化療,在內鏡下切除病灶,治療效果好,患者5年生存率超過90%,甚至完全治愈。?
什么是什么是ESD技術?
治療早癌的技術-內鏡粘膜下剝離術(ESD)是指內鏡下將病變粘膜從粘膜下層完整剝離的微創(chuàng)技術。適用于早期食管癌、早期胃癌、結腸早期腫瘤以及粘膜下腫瘤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。?
譽美消化內鏡中心自2017年開展ESD技術以來,目前已積累豐富的經(jīng)驗,主要用于治療胃腸道早癌及粘膜下腫瘤。
傳統(tǒng)治療癌癥手術都是需要動大刀,在病人身體上留下非常大的創(chuàng)傷,而且在切除癌癥細胞之外,為防止癌細胞的擴散,往往要數(shù)倍于病變部分切除,術后會有種種不適,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。并且,很多年后再次得癌癥的機率要遠高于常人。
而ESD技術不用開刀,就像做胃鏡一樣,將內鏡順著消化道直達病變位置,在切除病灶時能非常準確,不會切除非病灶部分。手術后兩三天就可正常飲食,住院四天左右就可出院。
40歲以上人群,凡有以下條件之一者,無論有無不適癥狀,均建議就診于消化內科門診,行進一步篩查。
建議胃鏡檢查人群
01幽門螺桿菌感染者;
02胃癌高發(fā)地區(qū)人群;
03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、胃潰瘍、胃息肉、手術后殘胃、肥厚性胃炎、惡性貧血等胃的癌前病變;
04胃癌患者一級親屬;
05存在胃癌其他風險因素(如攝入高鹽、腌制飲食、吸煙、重度飲酒等)。
建議腸鏡檢查人群
01有腸炎性疾病史;
02有長期慢性腹瀉、慢性便秘、粘液血便史;
03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術后、膽道疾病、糖尿??;
04有下腹部放療史;
05結直腸腺瘤;
06消化道腫瘤家族史;
07消化道腫瘤高發(fā)地區(qū)。

